刘宽胜,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1984级校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高端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现任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公益大讲堂”特聘教授,北京市级科技研究开发机构负责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能源环保领域实验室主任,沈阳化工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沈阳化工大学创新创业导师。
刘宽胜带领科研团队主持完成的《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10月,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心中的科学殿堂
刘宽胜出生于山西省山阴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那里严重缺水,天若不下雨,绝对没有一滴水,在他小的时候村子里连电都不通,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他自幼爱好读书,刻苦努力,在又黑又暗的石窑洞里,在如豆如星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8岁时,他跟姐姐去山上采摘一种叫做“海娜”的植物,回到家里姐姐用碗碾碎海娜,晚上睡觉前用布裹在指甲上,第二天姐姐的指甲就染成漂亮的粉红色。每当秋天,看妈妈要做醋,先把米糠、豌豆和小杂粮用石碾磨碎,捏成饼,密封在大缸里,放在土炕上发酵。之后每天用2个大缸倒缸、转化、过滤,大约3个月以后,全家人便能吃到沁香四溢的老陈醋。他觉得非常神奇,后来听老师说这种现象叫做“化学反应”,从此他便开始对化学着迷。1984年他如愿考上了沈阳化工学院,成为这个山村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他的化工梦由此起航。
1984年9月,怀揣着母校的入学通知书,刘宽胜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乘坐火车,第一次来到沈阳大都市。沈阳化工学院就是他心中的科学殿堂,母校让他开拓了眼界,给他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他非常珍惜在校的美好时光,8人宿舍里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到教室,晚上又总是最晚离开教室的那个学生。当时的班主任黄克之老师看到勤于学习的刘宽胜,索性就把他自己教研实验室的钥匙交给了他,让他在实验室里学习。黄老师激励和鼓舞刘宽胜,培养他的科技兴趣和特长,帮助他解决问题,点燃他心中探寻科学的火苗。他的毕业论文《应用非酸催化剂合成DOP》发表在《精细化工》刊物上,被评为母校毕业论文的优秀范例。母校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老师们高尚的师德修养,给他未来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创新创业的拼命三郎
大学毕业,刘宽胜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化工部科技局工作,他主动申请到科研一线江苏省建湖农药厂与车间和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倒班同研究,一道攻克国家“七五”科技重点项目“植物生长调节剂”。3年后,该项目获得了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他是当时最年轻的获奖技术人员。
在兴趣和爱好的驱使下,29岁的他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白手起家,创办了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团队攻克乙烯装置新型催化剂、助剂和添加剂。当时世界上研究这一课题的都是国际知名企业,一个刚起步的民间科研团队居然敢与之同场竞技,似乎不自量力,甚至有些可笑。当他开始研发油溶性苯乙烯阻聚剂时,国际上也没有先例可循,在技术创新方面他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领团队历经4个寒暑的不懈坚持,经历了上万次枯燥乏味的试验,一直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时科研攻关陷入了低迷,个别股东也选择了退出,面对研发难题和资金紧张,那段时间他天天失眠,心力交瘁。他坚信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苦苦又煎熬了一年后,在世界上首创油溶性新型阻聚剂技术,彻底颠覆了水溶性产品的结构组成,不仅填补了我国空白,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为我国苯乙烯行业技术进步赢得了国际荣誉和地位。再后来有了他团队科研攻关产品的第二个、第三个……
刘宽胜在创业取得一些成就时,还念念不忘家乡,他是一位有定力、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科技人员。2017年作为科技工作者荣获北京市委授予的“首都最美家庭”称号。由他发起的资助家乡贫困学子助学活动,每年都在进行,受他资助的孩子有多人考入大学,有的已经研究生毕业。他还通过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资助了青海玉树地区,捐建安康图书馆,为贫困儿童送去温暖。2021年他收到大山里孩子们寄来的包裹,里面的几幅童画承载着励志少年对未来美好的追求和满满的谢意。他用自身的故事激励山区的孩子,只要奋发努力,山旮旯里的孩子也能成为大学生,也能走进科学的殿堂。
“理想、勤奋、毅力、进取”是刘宽胜的座右铭。他始终秉持严肃求实的科学精神,长期从事石化化工催化剂、助剂、添加剂的研究开发,深入科研一线,针对我国乙烯装置关键助剂长期依赖进口,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瓶颈难题,他带领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的潜心研究,在乙烯装置裂解炉结焦抑制剂、黄油抑制剂、苯乙烯协同阻聚剂等关键助剂方面取得10多项原创性成果,创造合成了苯并呋喃酮化合物,捕获引发自由基聚合的烷基自由基,对传统烯烃聚合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提出油溶性黄油抑制剂,发明了酰肼化合物对Aldol缩合抑制技术,发明了苯基硫醇化合物,钝化高温乙烯裂解炉管,生产钝化膜的新技术等,并实现工业规模化应用,有效延长了乙烯及MTO装置的运行周期,用于替代进口,极大地推动我国石化行业“三剂”国产化进程,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刘宽胜在单位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干起工作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有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必胜信念。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完成了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项目10项。12个项目产品被北京市科委、发改委、经信委等6部门列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他所带领的企业先后被北京市科委认定北京市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北京市知识产权先进单位。
收获荣光与梦想
时光向前的每一刻,都是过往的沉淀与积累。科研从没有平坦的大路,只有不畏劳苦、敢于逾越艰难险阻的人才能达到顶点。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感受极为深刻,2019年1月21日,人民日报科技创新栏目刊登了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切身体会。他说:“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跟在别人后面的困境。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直以来主要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对中国企业不仅漫天要价,而且还要求提前三个月付全款外汇采购,这极大影响了我国石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我国乙烯工业的飞速发展。因为没有别的选择,当时和国外公司的谈判极其被动,后来我们研发出自己的关键助剂,效果又好,那些国外知名大公司甚至反过来主动想和我们合作。”他十分感慨,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要遇强更强,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他对技术创新的感受先后入选了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创新永无止境的课件,以及2021年国家公务员 考试申报范文“创新敢为天下先,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军网、新华网、八一评论等媒体均发表了评论。从而激励不同行业的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勇于攻关。
刘宽胜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也在行业学会团体中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他践行社会责任,荣誉成果丰硕。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奖1项,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4项,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进步奖6项,中国发明创新大赛金、银奖3项,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编制行业产品标准4项,先后被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评为首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创新卓越领导者,2021年9月获得了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他坚信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追求的主题,专注和坚持永远在路上。
刘宽胜在带领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主动和母校合作,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母校共同研发申报的《一种聚丙烯装置环管工艺用杀活剂的制备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即将进入工业化实施阶段。
作为母校北京校友会的负责人,2021年11月,为迎接母校建校70周年,他与北京地区校友共同协商决定捐资在母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保留母基金、基金增值收益作为奖励资金的运行模式,激励母校师生勇于创新,从而达到薪火相传、基业长青的目标。该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在科研创新方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的母校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发明创新大赛的获得者。刘宽胜率先捐赠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广大校友也纷纷捐赠支持母校发展建设,截至目前,创新创业基金已达80万元。